宝宝学堂

联系我们

联系人:周经理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迎春步行街5-18号巧妙月嫂
手机:13961293129
QQ:1941554249
QQ群:241323526(常州孕妈妈交流讨论群)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文章详情

妈妈的情绪、个性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

时间:2017-1-7

我们毫不怀疑,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妈妈的做法却未必正确,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健康。

  愤怒的妈妈:孩子不是夫妻间的夹心饼干

  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从而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场景:爸妈的吵架让豆豆感觉恐惧

  晚上,豆豆的爸爸妈妈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摔东西的程度。豆豆恐惧地看着爸爸妈妈,小声说:“爸爸妈妈别吵了,我怕。”妈妈一把拉过豆豆说:“你看你爸爸,还对着我们摔东西,他压根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以后你也别理他,我们走。”边说边拉着豆豆往外走,爸爸在后面更加生气地大吼:“你发神经就发神经,还拉着孩子一起,真是不讲理。”

  点评

  上面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当夫妻间产生了不愉快的时候,心有怨气的妈妈喜欢对孩子说:“你爸爸这个人从来不管家,你还这么黏他做什么?他回家就只会吃饭睡觉,给你做过饭没?洗过衣服没?都只有妈妈一个人为你忙。”父母在口不择言、争锋相对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还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但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产生被遗弃感,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常见的“夹心”类型

  夹心一:孩子不是出气筒

  有的父母吵架过后,一腔怒气无法发泄,孩子就成了出气筒,看孩子做什么都不顺眼,然后开始呵斥教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跟你爸一个样。”“坐那别动,跑来跑去的吵死了,你没看见我正烦着。”无辜的孩子成了父母吵架下的“炮灰”。夫妻双方把埋怨和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子往往容易紧张不安,他们不幸处于父母矛盾的漩涡中,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终会用自闭来躲避父母之间的纷争,因为那个还不成熟的心灵,那个需要父母温暖和安全感的心灵,无法承载成人世界的烦恼和争执。

  夹心二:孩子不是情绪垃圾桶

  有的妈妈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就把孩子当“倾吐”的对象,对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絮絮叨叨地说着“你爸爸如何如何不好”,甚至唆使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去和父亲较劲。幼小的孩子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面对妈妈的“控诉”,他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天真地以为爸爸是个坏爸爸,妈妈将负面情绪和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却忘了孩子无力承担。

  教养建议: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夫妻之间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要把孩子夹在两人的矛盾中,你拉一把他推一把的。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对父母同样美好的爱去长大成人吧!不管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请用宽容和理智,给孩子留下这份人世间亲情的美好,那将是他一生最温暖、宝贵的财富。

  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孩子,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还压让他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成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别让孩子成了你们吵架下的牺牲品。

  强势的妈妈:孩子不是你的下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不顾虑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往往是在摧毁孩子的自信

    场景:强势的妈妈不给心心做主的机会

  妈妈陪着心心堆积木,心心拿起一个圆的积木放在下面,然后想在上面再放一个,却总是掉下来,一边的妈妈忍不住说:“你应该把方形的放在下面,圆的放在下面怎么可能成功,重来。”心心固执地说:“我想把圆的放下面。”“你知道什么,听妈妈的没错,来。”妈妈边说边把方形的积木放到心心手里,心心却满脸不高兴。

  点评

  强势的妈妈经常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强硬地、粗鲁地、不知不觉地转嫁给孩子。她们常说的是“你应该这样做”,而不是“你希望怎样做”。强势的妈妈大多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然而一味的要求,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而强势的妈妈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且会常常觉得自己不合妈妈的意,无法肯定自己。而一旦离开妈妈,他又会底气不足,或者非常没有主见。上文中的妈妈,如果说:“你觉得换成把方形先放在下面怎么样?”或者“你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效果一定不一样。

  常见的强势妈妈类型

  强势妈妈一:女强人妈妈把工作角色带入育儿

  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非常成功,同时,她希望孩子也做到最好,因此,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指责。工作的成功,很容易让妈妈觉得,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习惯了如上司般的发指令。长此以往,造成和孩子间沟通困难,导致孩子认为妈妈不理解自己,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妈妈,妈妈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感受,还盲目地认为自己给孩子的都是正确的,孩子很幸福。

  强势妈妈二:急于实现自我价值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很多母亲把培养孩子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特别是全职妈妈,因为失去工作方面的“自我肯定”,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孩子身上,孩子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孩子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教养建议一: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妈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宽容以及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特别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时,他也会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母亲,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我决定,你服从”。妈妈都疼爱孩子,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又容易仗着自己的家长权威,毫无顾忌地强硬要求或训斥孩子。有一位母亲,仅仅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当着餐馆众多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从那个孩子委屈的眼泪中,能感受到他心里所受到的伤害。这位妈妈肯定也是爱孩子的,训斥孩子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行为的结果却与她初衷背道而驰。

  教养建议二:学会尊重孩子

  要学会尊重孩子,以下一些做法可以帮到你: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不要用家长权威压制孩子,而是提出具体办法;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尊重孩子意见;多说“你自己决定”;常与孩子交谈;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让孩子有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

  事事操心的妈妈:用爱的名义捆绑孩子

  妈妈的事事包揽,在不知不觉间夺走了孩子长大的乐趣。

  场景:妈妈太唠叨 果儿很烦恼

  果儿说自己很烦,因为她有个什么事都要操心的妈妈,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关注之中。很多时候,果儿还没想好自己要怎么处理一件事情,妈妈就已经把她想到的方案给列出来了。而且妈妈特别唠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她都会一遍遍地在果儿耳边念叨。果儿做得慢了或者达不到要求,她就会忍不住数落果儿。6岁的果儿居然说:“我一点也体会不到成长的快乐,都快烦死了。”

  点评

  我们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但如果妈妈干涉太多,就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好”了。就像果儿的妈妈,以爱的名义无怨无悔地帮助孩子做了很多或许应该是让她自己去体会的事情:不等她觉得饿了、渴了,妈妈就已经把面包、牛奶准备好了;不等她去想办法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妈妈就已经挽起袖子冲出去了……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活动的自由;为了训练孩子乖巧听话,忽略了她的心理需求……在很多时候,妈妈在无意识中抢走了果儿长大的乐趣,妈妈过于关注的眼光,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施加了沉重的负担。

  教养建议一:适当帮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动手

  妈妈有照顾和抚养孩子的义务,可以将生活经验提供给孩子,但千万不可以代替孩子去做主他的一切。这样做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如果妈妈对孩子过分限制,把孩子行为的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孩子不能自己做主,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母亲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一旦离开就会不知所措,他就会感到越来越孤独。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太多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父母应用爱将快乐打包,送给最可爱的孩子们,而不是用爱将孩子捆绑,把爱变成了束缚孩子飞翔的绳索。

  教养建议二: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遵从他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我们反对“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妈妈要意识到,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还应该是孩子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孩子都喜欢“朋友式”的妈妈,而不喜欢“牧师式”的妈妈。

  教养建议三: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妈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将孩子的时间一手包揽:放学路上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孩子利用空闲时间与小伙伴进行交流,或主动到亲友邻居家走动……让孩子融入到广阔的世界中,而不是用你的爱和担心,紧紧将孩子捆在身边,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孤单。

  心不在焉的妈妈:你有个身份叫“母亲”

  妈妈的漫不经心,会让孩子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场景: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身份

  亲子活动中,一位妈妈电话不断,似乎非常繁忙。她带着孩子做和面团的游戏时,也时不时发呆,甚至当孩子碰倒了装水的容器,水流得到处都是,她都没有发现。旁边的妈妈提醒她,她才恍然大悟。有妈妈摇摇头说:“带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心不在焉的。”这位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我总忘了我都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点评

  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孩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孩子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来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黏着大人不放……这些情况一般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淘气或者任性,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孩子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孩子经过漫长的摸索,发现选择“社会性退缩”可以吸引妈妈的关注,因此,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孤儿,用自己的“不良行为”换来妈妈时时的关注。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的是妈妈对孩子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的表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形成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使孩子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其不良影响的结果是会导致孩子出现“社会性退缩”行为。

  常见的心不在焉的妈妈类型

  心不在焉类型一:忙于工作的妈妈

  罗琦生孩子前,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回到公司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为了赢回赏识,她变得更加忙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非常少,有时候甚至在抱着孩子的时候,也会因为想工作的事情而走神。罗琦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夹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犹豫、彷徨,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面对孩子自然就心不在焉,造成“母亲非真实性在场”。这样的母亲,即使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即使妈妈就在身边,他仍然会觉得孤单。

  心不在焉类型二: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妈妈”的角色

清扬大学毕业不到2年,就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更多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清扬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有时对着儿子,她都会怀疑:“自己已经当了妈妈吗?”

  教养建议一: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要结婚了,母亲送给她一颗珍珠,然后告诉她珍珠的来历。沙子进了牡蛎的壳内,牡蛎觉得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子吐出来。所有,它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抱怨,让自己不开心,沙子也不开心;另一个是同化,与沙子和平共处。牡蛎选择了后者,开始把它的养分挪出一部分,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被裹上牡蛎的养分时,牡蛎觉得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了。后来,牡蛎给予沙子的养分越多,沙子就愈来愈成为牡蛎的精华,直至成为它生命中的珍珠。获得生命中闪光的珍珠——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也需要妈妈有牡蛎一样的胸怀。

  教养建议二:除了“员工”的角色,你还有一个角色叫做“母亲”

  妈妈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多陪伴孩子,不要牺牲孩子的教育时间而忙于应酬。在做一个好“员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角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为此,就算工作繁忙,也要挪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脉搏。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繁忙的职业母亲,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教养建议三:尽快进入“妈妈”的角色

  现在很多年轻的妈妈都是在娇宠中长大的,她们连自己照顾自己都还没有学好,当然更无法好好照顾孩子了。很多妈妈有了孩子之后,还无法从心理上完成从“大孩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会怀疑,那个小小的陌生的他/她到底是谁?他/她属于我么?这种类型的妈妈要相信自己,这个小生命,从在你的身体里萌芽开始,你们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交流,还有谁能够比更了解的需要呢?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多抱抱他,多和其他妈妈交流,你完全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你妈妈的地位。